讲在“家族传承”之前的故事···
来源: | 作者:汉正家族办公室 | 发布时间: 2023-11-02 | 50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图片

作者| 汉正家族办公室首席顾问 胡仕波


Long long ago,大约一千年以前,河北正定有一个姓谢的女子,家境还算不错,无奈父亲早逝,到了26岁的大龄还是没能嫁出去。正在这个时候,有一位名叫范墉的人在当地任职当官,其妻子刚刚因难产去世,留下两个幼子。这时就有人做媒,谢氏一听说这个情况,考虑了半天,最终心生怜悯,于是就答应嫁给了范墉。两人很快也有了一个孩子。


不料天降厄运,就在孩子不到两岁的时候,丈夫因病去世。谢氏在照料三个幼子的同时,不仅要将丈夫的灵柩,同时也要将丈夫前妻的灵柩,千里迢迢,一并运送至丈夫的老家,苏州的天平山上埋葬。


料理完丈夫的后事后,在范氏族人的帮助下,同时也忍受着族人的冷嘲热讽,谢氏孤儿寡母四人,暂且在苏州西郊的天平山下安了个家。


图片
▲天平山


然而,上天垂怜谢氏,就在谢氏母子三年守孝期满,正在为下一步的去向和今后的生活而忧愁之际,有个叫朱文瀚的山东人,是亡夫范墉的旧识故友,正好在苏州任职,听说了范家的事情后,特地来到天平山寻找谢氏母子,希望能够给其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。


不料两人一见钟情,加上朱文瀚的妻子初氏也是因病刚刚去世,两人算是同病相怜,于是两人决定勇敢地走在一起,重组家庭。谢氏于是拜别了族人,携子改嫁并追随了朱文瀚。


图片


为了儿子不受歧视,谢氏与丈夫商量后,决定将儿子的名字改成了“朱说”。


一晃十几年就过去了,等到朱说二十二岁的时候,无意间从朱家兄弟处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世,于是就决定拜别自己的母亲和继父,前往商丘的应天书院读书深造。四年后,“朱说”以乙科第九十七名,通过了科举考试,正式由一名寒门子弟成为士大夫中的一员。


由于继父朱文瀚在其参加科举考试的那一年便过世了。通过了科考,当了官、有了俸禄的朱说于是决定将母亲接到自己的身边奉养。


在此期间,朱说也娶妻生子。但是,仍然有一个声音一直在朱说的心中反复回想着:要不要再次申请认祖归宗,复姓范氏?


为什么说是再次呢?因为在其中进士之前,朱说曾经回过一趟苏州,向族长提出过自己想要复姓范氏的请求,但是,范氏族人以为他想通过这样方式分得范家家产,于是就拒绝了他的请求。朱说只好到天平山上祭拜了自己的父亲范墉之后,十分失望了离开苏州。


朱说将自己想认祖归宗的念头告诉了母亲谢氏,得到了母亲的支持。这一次,考虑到朱说已是新榜进士,其认祖归宗对于苏州范家而言也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好事,再加上朱说在申请中也明确承诺,其仅仅要求认祖归宗,复姓范氏,不参与范氏家族田产资产的分配。于是,经过苏州范氏家族的同意,朝廷的审批后,朱说终于改回了自己的原名:范仲淹


图片


先天下之忧而忧

后天下之乐而乐


是的,这个范仲淹,就是那位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范仲淹。

时光如流水,一晃又若干年过去了。范仲淹的母亲谢氏因病去世,却留给范仲淹一个天大的难题:母亲改归葬何处?葬入朱家吧?朱家说你范仲淹已复姓范氏;葬入范家吧,范家说你谢氏改嫁朱家。无奈之下,范仲淹只好将自己的母亲暂时安葬在妻家所在的商丘。

五年之后,当范仲淹经过洛阳的万安山,拜谒唐朝贤相姚崇墓时,受其启发,于是也在万安山上买了一片地,将自己的母亲从商丘改葬到那里。

图片
▲范母墓

若干年之后,范仲淹去世后,遵其遗愿,他的儿子们也将其葬在了万安山,母亲谢氏的墓边;再若干年之后,范仲淹的几个儿子和几个孙子过世后,也都葬在了万安山的这一片现在称为“范园”的家族墓地里。

此为后话,话说范仲淹到了晚年,朝廷指派他前往杭州担任太守,路经苏州,与其同父异母的胞兄范仲温商议后,决定将自己的毕生当官从政多积累下来的资产拿出来,在苏州购买了一千亩土地,于次年设立范氏义庄。这一年为公元1050年,北宋皇祐二年。

范仲淹兄弟俩的决定,得到了包括范纯仁在内的范家二代的无条件支持。而若干年后,范纯仁也将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,在天平山下购得一千亩良田,作为“祭田”。

图片
▲天平山

对于自己为什么要设立范氏义庄,范仲淹的解释是:一方面,自己之所以能当大官,并非自己有多大能耐,而是家族祖先积福积德所致;另一方面,苏州范氏族人,对于自己来说,有亲有疏,但对于祖先来说,都是其子孙,并无差异。而我作为家族的成员,看着自己的族人陷入贫穷困顿却不伸出援手,那等到自己百年之后,在九泉之下,有何颜面见祖先?

后面的故事大约就不用讲了,范氏义庄设立于1050年。两年后,范仲淹逝世,65年后的1117年,范仲淹最小的儿子范纯粹也去世了。参与义庄创立的两代人都成为历史。

图片


又,仅仅十年之后的1127年,北宋灭亡,范氏义庄遭遇第一次劫难,但仍在;
1279年南宋灭亡,复兴后的范氏义庄,仍在;
1368年元朝灭亡,范氏义庄,仍在;
1644年明朝灭亡,曾遭遇第二次劫难的范氏义庄,仍在;
1912年清朝灭亡,曾一度走向鼎盛辉煌的范氏义庄,仍在;
1949年,中国民国迁台,范氏义庄,仍在;
1950年,土地改革,范氏义庄消亡于革命的潮水中……

从公元1050年到1950年,那个自幼丧父,由母亲谢氏一手带大的范仲淹,中华民族的伟大先贤范文正公父子两代人所创立的范氏义庄,在经历整整九百年的风风雨雨之后,成为了中国式家族慈善的开山之作,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家族传承事业的典范之作。

今天,公元2023年10月13日,范氏义庄消亡在历史的潮水中,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。但是,从小相依为命的范仲淹和他母亲谢氏的坟墓,在子孙坟墓的围绕守护之中,仍静静的安置在万安山一片向阳的坡地上,庇佑着遍布在世界各地的、数以万计的家族后裔。

这就是我,汉正家族办公室首席顾问,胡仕波律师在给各位讲解“家族传承”,讲解相关架构、治理和制度规则之前,必须先给各位讲述的一个曾经在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。